中新网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14日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并形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化机构等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工作格局。
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家知识产权局 供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当天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最新印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王培章介绍相关情况时作上述表示。
王培章指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既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目的就是实现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体验更优,“让想创新的人有公开便捷的路径找到公共服务,让能创新的人有公平均等的机会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政策红利”。
他说,该实施方案明确五方面重点工作内容:一是推进服务主体更加多元。二是推进服务供给更加均等。三是推进服务领域更加多样。四是推进数字化支撑更加扎实。五是推进服务人才更加专业。
王培章还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数据开放,自2014年开放专利基础数据以来,于2018、2021年陆续开放了商标基础数据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2023年新增开放4种地理标志数据,数据开放种类增加至59种,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基础数据的应开放尽开放。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李昶回答媒体相关提问说,商标业务受理窗口自2016年7月试点以来,已累计批准设立336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截至2023年8月,各窗口累计受理各类商标申请165万余件,办理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1.69万件,融资金额约3631.98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31个省份已设立33个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可同时受理商标和专利申请。(完)
中新网赤峰9月14日电 题:“小社区”里“大团结”,探访内蒙古多民族聚居社区
“无论走到哪里,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歌舞,吸引了社区居民和参观者的目光。这是十余位乌兰牧骑队员正在排练。
9月8日,社区居民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室内排练歌舞。 记者 孙翔 摄
党群服务中心是临潢家园社区的“心脏”,集合了医保服务、法律咨询、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民情恳谈等多项功能。这个空间更是社区居民的“大学”,一周七天均向民众开放,歌舞、书法、刺绣等都有单独的教学区域。近日,记者随中国记协组织的调研活动走访此地。
9月8日,居民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练习刺绣。 记者 孙翔 摄
“我们社区居民有12000多人,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0多户,占到总户数的31%。”据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介绍,社区内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的居民。团结、融合、包容已成为社区文化底蕴。
“这里学生没有学费,老师没有报酬。”退休教师、蒙古族书法爱好者朝格吉勒图每周会来社区教授蒙汉双语书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文化,他发挥自己精通蒙汉文字的特长,练习“蒙汉合璧”书法。
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蒙汉合璧书法更兼具民族融合特色。朝格吉勒图在传承古代蒙汉合璧书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书法的要求和特点,将蒙汉两种书法融会贯通。
“蒙汉合璧书法洋洋洒洒,将蒙文和汉字放在一起正如蒙汉民族融合一样,和谐共生。”朝格吉勒图说道。“蒙汉合璧”书法作品,通常按照蒙文和汉文的书写习惯,从左向右为蒙文,从右向左为汉字,在中间处落款。
“与人为善、与邻为友。”社区汉族居民崔立军也常来听朝格吉勒图教的书法课。崔立军有书法基础,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均有功底。在社区融合氛围的影响下,他也会学习蒙文书法,在节庆时写“新年好”等祝福语送给邻里。
赤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地区,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四处可见蒙汉双语的内容;还设有“民族融合小课桌”、不同民族习俗的介绍展板、多民族服饰展示等。
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展示民族服饰。(临潢家园社区供图)
“我们都在一起打球、跳舞。”社区汉族居民宫彩珍经常来社区活动室打乒乓球。谈起与多民族邻居、队友的相处之道,她倾向于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了解其历史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