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健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近日,新疆霍城首届商学院越野接力赛举行,参赛者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江南大学等全国18所高校商学院。这是江苏无锡援疆工作组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宣传新疆、推介霍城的一次积极探索。
2002年,霍城被中组部确定为援疆试点县,2007年,阿合奇被确定为全国边境少数民族特困扶贫开发试点县,两县均由无锡市结对支援。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教师、医生共900多人,跨越4800多公里,从太湖之滨奔赴天山深处,为边疆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发展“协奏曲”。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如何带动边疆经济快速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一招。
阿合奇县位于天山南脉腹地,海拔高、日照长、土地贫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无锡市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合奇县前方工作组(以下简称“前方工作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将以沙棘为主栽品种的特色林果业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2018年引进中科沙棘科技有限公司,从政策到资金提供多方面支持。
在新疆中科沙棘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将原浆产品进行分拣、打包和装箱。“2021年,公司联合新疆农业大学成立新疆沙棘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现已生产出原浆、果汁、冻干粉、沙棘茶等18款畅销产品。沙棘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带动更多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该公司总工程师詹力豪介绍。
2022年,阿合奇县引进投资2.1亿元的药用大蒜项目,投产运营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
此外,前方工作组积极推进“逆向飞地”新模式,依托克州江苏产业园建设了无锡阿合奇工业园,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攻方向,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宣传阿合奇及克州的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制造业企业。目前,“飞地经济”已成为阿合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旅融合激活新动能
如何活化文化遗产为发展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015年,由无锡歌舞剧院和阿合奇县文工团创排的柯尔克孜族舞剧《英雄·玛纳斯》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成功首演,并赴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姑娘戴着丰羽帽,少妇的耳饰轻轻摇,年轻人束着金腰带……”在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穿着民族服饰的艺人们弹起库姆孜,热情奔放地唱起《玛纳斯》,让人不由自主跟着节奏哼唱起来。该研究中心2021年建成后,共接待各类参观、考察、研学活动100余场次,成为推广玛纳斯文化的重要公益性机构。目前,《玛纳斯》被改编成歌剧、舞剧、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成为阿合奇文旅宣传的一张名片。
阿合奇的苏木塔什乡素有“中国猎鹰之乡”之称。2022年,前方工作组加大对当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持续打造集猎鹰文化、民间体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文旅品牌,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和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阿合奇的文旅融合发展,阿合奇县委副书记、无锡市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合奇县前方工作组组长俞震旦满怀信心:“我们将阿合奇民族文化、特色人文、非遗传承等纳入旅游线路,打造精品沉浸式文旅项目。同时,借力‘无锡-阿合奇生活馆’文旅宣传窗口、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无锡市文博会等平台,展示阿合奇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遗文创,唱响‘新疆是个好地方,大美夏都阿合奇’文旅品牌。”
智力支持提升获得感
如何提升民生幸福底色?加强智力支持是重要举措。
无锡始终坚持援疆资金项目向民生倾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强智力支持,让基层群众持久受益。
8月16、17日,霍城县江苏中学开展了“双新”培训融教教学研讨,包括新教材使用经验分享、新课程课标解读、集体备课作业设计、新课程微课展示等内容。“在无锡市的帮助下,学校的工作学习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本科上线率和本科上线人数近几年持续攀升,特别是‘江阴班’本科上线率达100%。”霍城县江苏中学党总支书记石秀芳说。
无锡累计选派援疆教师100余人到阿合奇县支教,选派优秀教师153人次开展讲学活动。为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开展“青蓝结对”,通过专题讲座、名师论坛、听课评课和课题研究等方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育人才队伍。
在阿合奇县人民医院,一批批来自无锡的援疆医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阿合奇县人民医院院长董武介绍,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4月底到达阿合奇县后,重新组建ICU、建立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成立120指挥调度中心、完成了多项疑难手术。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4日 10版) 【编辑:梁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天(13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负责人介绍了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前八个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61亿元
党的二十大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开局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全力抓好水旱灾害防御。在国家水网建设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省市县级水网建设有序推进。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今年1至8月,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9856亿元,新开工各类水利项目2.36万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61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水利部还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开展88条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推进48处数字孪生灌区建设。
什么是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呢?所谓“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是通过对灌区进行全面数字化建模,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的新型基础设施。
去年我国累计生态补水约70亿立方米
在昨天(13日)的发布会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我国组织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和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补水范围涉及海河流域7个水系的48条(个)河湖,累计生态补水约70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流实现了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2022年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0%,全国4.1万多座小水电站基本达到“应泄尽泄、应测尽测”,对恢复河流连通性、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
在昨天(13日)的发布会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对全国12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7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7亿亩,增加粮食产能近200亿斤。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 陈明忠:今年安排中央投资166亿元用于581处大中型灌区改造,比2022年投资增加了七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这些工程总体进展顺利。
今年春灌、夏灌累计供水2500多亿立方米,实现了“应灌尽灌”,为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水利支撑和保障。(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