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9月14日电(祁增蓓)14日,以“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侵权假冒”为主题的2023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正式启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全国21个分会场之一的青海省,当日公开销毁400吨、货值1.7亿元的侵权假冒商品。
图为2023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青海分会场。祁增蓓摄
据介绍,青海省当天销毁的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分别来自该省公安、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烟酒、农资产品、食品药品、服装鞋帽、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等物品,涉及10大类、60多个品种,货值1.7亿元,此次销毁行动是青海省有史以来销毁参与单位最多、规模最高、数量最大的一次侵权假冒伪劣商品销毁行动。
图为2023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青海分会场,展示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祁增蓓摄
按照依法处置、无害化处理、杜绝再流通原则,主办单位根据不同假冒伪劣产品特性,分别采取拆解、焚烧等分类处置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图为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被集中无害化销毁。祁增蓓摄
此外,销毁全过程均视频记录,旨在有效防止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再次流入市场,巩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果,彰显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决心,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图为视频监控记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被集中销毁。祁增蓓摄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将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内容,先后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破获侵权假冒刑事案件15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3名,捣毁制售窝点102个,涉案金额3.14亿。(完)
中新网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14日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并形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化机构等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工作格局。
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家知识产权局 供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当天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最新印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王培章介绍相关情况时作上述表示。
王培章指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既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目的就是实现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体验更优,“让想创新的人有公开便捷的路径找到公共服务,让能创新的人有公平均等的机会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政策红利”。
他说,该实施方案明确五方面重点工作内容:一是推进服务主体更加多元。二是推进服务供给更加均等。三是推进服务领域更加多样。四是推进数字化支撑更加扎实。五是推进服务人才更加专业。
王培章还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数据开放,自2014年开放专利基础数据以来,于2018、2021年陆续开放了商标基础数据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2023年新增开放4种地理标志数据,数据开放种类增加至59种,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基础数据的应开放尽开放。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李昶回答媒体相关提问说,商标业务受理窗口自2016年7月试点以来,已累计批准设立336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截至2023年8月,各窗口累计受理各类商标申请165万余件,办理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1.69万件,融资金额约3631.98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31个省份已设立33个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可同时受理商标和专利申请。(完)